“巴山渝水”入蛋壳 七旬翁展示指尖奇迹
雷永贵正在创作蛋雕作品 记者 李化 通讯员 黄梦云 摄
“我最近在雕的是‘打老虎’、‘拍苍蝇’等反腐系列作品。”昨日,75岁的雷永贵告诉记者,受居住地社区之托,他要赶在5月之前完成这批作品,用于展示。在梁平县,因擅长蛋雕艺术,雷永贵远近闻名。5年多来,他创作出以伟人肖像、巴山渝水、世俗风情等为主题的近300件蛋雕作品。
偶然邂逅蛋雕艺术
“我从小就喜欢书画,这也为搞蛋雕奠定了一些基础。”在梁平县梁山街道人民东路的家中,75岁的雷永贵精神矍铄,一边把玩自己视若珍宝的蛋雕,一边向记者介绍,如何让一枚普通鸡蛋壳摇身变为精美艺术品。
早在上世纪60年代,尚在军队服役的雷永贵的书画特长就被组织发掘。1971年,他转业到梁平县玻璃厂工作,从事文书一职,经年写写画画。那时没有电脑,所有宣传字画都靠双手完成。
2003年,退休在家的雷永贵无意间看到几件蛋雕作品,觉得很好玩。当晚,他就迫不及待找到一枚鸡蛋,在蛋壳上刻画起来。一个多月里,他多次尝试,均告失败。
屡雕屡败终获成功
弄透蛋雕技巧,是雷永贵的目标。
“当时搬过来跟女儿一起住,发现阳台特别敞亮,是块搞创作的好地儿。”2009年,雷永贵重拾蛋雕梦。
光有书画底子还不行,他开始尽其所能查找做蛋雕的方法和窍门,不断学习体悟。从构图入手,一段日子过去,他终于完成了自己蛋雕生涯的第一件作品—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。
“第一件作品看上去还不错,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激励。”雷永贵说,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渐渐地,家人也开始支持他,儿子还专门买来一整套20余件雕刻工具和几十种色彩颜料。
“2010年10月,我开始思量雕一套系列主题作品。”雷永贵说,此后的200多天,他每天早早起床,一刀一笔地用心雕绘。选蛋、打孔、清洗、晾干、雕刻、描绘、上漆等10余道工序缓缓推进。
2011年5月,《伟人与先烈》、《国防与科技》、《工业与农业》、《壮丽山河》等五大主题180件蛋雕创作完毕。
蛋雕让他脾气变好
“每次下刀都如履薄冰,要拿捏得当,刀法过重,蛋壳会碎,刀法过轻,显现不明。”雷永贵介绍,要在厚薄一毫米的蛋壳上雕刻,除了选蛋、洗蛋格外讲究,雕刻纹路、绘画上色、取蛋清等工序,同样需要耐心和灵感。有些蛋壳表面光滑,一碰即碎,当中稍有偏差都会前功尽弃。雷永贵感叹,搞了几年蛋雕,脾气也被打磨得更为平和了。
“我的这些作品一律不出售,只用来展示。”雷永贵说。
记者注意到,雷永贵家的十几个纸盒中,“主席系列”、“十大元帅”、“巴山渝水”、“世俗风情”等作品令人目不暇接。5年多的创作,近300枚惟妙惟肖的蛋雕,凝聚着老人的心血。因为搞蛋雕,老人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。
声音
老有所乐
可让老年人刷“存在感”
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郭静介绍,像雷永贵这种以180枚蛋雕作为主题的系列作品,在重庆乃至全国的蛋雕艺术圈都属少见。传统艺术品不能一味迎合市场,需遵循创作规律,精益求精,就像雷永贵做的那样。
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认为,当前,老年人退休生活已逐渐从“老有所养”过渡到“老有所为”、“老有所乐”。像雷永贵老人这样,在退休后从事蛋雕艺术,不仅取材方便,经济负担小,而且因为投入和专注,在找到自身兴趣的同时,又能获得身心愉悦,是老年生活多样化的一种借鉴。
(重庆商报)
上一篇:大观镇“三举措”做好2015年度社工作考试工作
下一篇:梁平香椿成抢手货 打“飞的”远销京沪等地
更多资讯,更多精彩!点击梁平资讯
2、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梁平信息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梁平信息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;
3、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梁平信息网联系;
4、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医疗、经商的依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