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人工繁殖难题明达镇农民建成泥鳅繁育基地
屈仁超(右一)和妻子唐晓玲在给泥鳅喂食
梁平县明达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秦序晓(右一)经常到基地指导
人民网重庆视窗8月18日电(特约通讯员 高小华)“仁超这娃娃有本事,靠自学养殖成功泥鳅,还育出了泥鳅苗,真了不起。”近段时间,只要走进梁平县明达镇红八村3组,总会听到村民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本村一个叫屈仁超的农民。
原来,通过艰辛摸索,屈仁超攻克了泥鳅人工繁殖难题,不但成功繁育出40余万尾泥鳅苗,成为当地成功繁育泥鳅第一人,还建成了全县首个泥鳅繁育基地,开辟了梁平人工规模繁育泥鳅先河。
自费学习掌握技术
昨日,在明达镇红八村的稻鳅工程养殖基地,屈仁超和妻子唐晓玲正在池边查看泥鳅生长情况。
“看,这是今年5月人工繁育的泥鳅苗,现在长到一两多重了。”屈仁超欣喜地说。
屈仁超是明达镇有名的养猪大户,十多年来,他一直坚持养猪,家里每年出栏生猪都在100头以上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发现泥鳅很赚钱,市场前景广阔,便萌生了养殖泥鳅的想法。
刚开始,他试着收购野生泥鳅苗喂养,但野生泥鳅苗太少,喂养量有限,形成不了气候。于是,屈仁超决定自己繁育泥鳅,建养殖基地。
“养猪我是内行,养泥鳅却是十足的外行。”屈仁超说,刚开始“改行”时,他“两眼一抹黑”,“幸亏镇里和村里的干部给我鼓励,我们才请教专家,到处取经。”
今年3月至4月,屈仁超、唐晓玲夫妇多次到云南玉溪、四川内江等地实地学习泥鳅人工繁育技术,还通过看书、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丰富知识。其间,夫妇俩购回泥鳅种苗进行试繁育,可接连几次都失败了。然而,屈仁超并没灰心,又自费到我市铜梁、垫江等地边学习边总结,终于找到失败原因,系统掌握了全部泥鳅繁育技术。
5月初,屈仁超引进种鳅精心繁育,40多万尾泥鳅苗终于破膜而出。
建基地带动农民增收
泥鳅繁育成功后,屈仁超信心倍增。随后,他投资10多万元开挖了6个泥鳅培育池,建成养殖面积达130平方米的泥鳅繁育基地。
屈仁超说,他进行人工繁殖的主要品种是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,这两种泥鳅都是近年来专家选育出的优良品种,繁殖能力强,生长速度快,耐氧性好,个体大,肉质鲜美可口,而且经过养殖实践,他的泥鳅苗健壮,适应环境能力强,存活率高。
恰好此时,镇里找准农民增收与渔业发展的结合点,大力实施“稻鳅双千工程”发展稻鳅养殖,以此促进农民增收。屈仁超便主动向农民提供泥鳅苗,满足养殖户的需求。
由于不少农民是第一次养殖泥鳅,没有多少养殖经验,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,屈仁超不但在购买之外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泥鳅苗,还亲自去现场指导。平时,只要农民有需要,他都会为养殖户提供服务。他说,泥鳅养殖的关键是育好苗,尤其体长3公分以前是关键,3公分以后的管理就很简单,“和养鱼一样。”
目前,明达镇泥鳅养殖规模已达到600余亩,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3户。而屈仁超正计划扩大自己的繁育基地,力争养殖面积达到上百亩。
“我要以基地为辐射,带动周边村民搞好泥鳅养殖,加大苗种供应和技术指导力度,以扩大养殖规模,将小泥鳅做成大产业,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。”屈仁超说。
上一篇:孩子倾吐心声 几度泪飞全场
下一篇:明达镇:跆拳教练改行养肉牛
更多资讯,更多精彩!点击梁平资讯
2、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梁平信息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梁平信息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;
3、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梁平信息网联系;
4、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医疗、经商的依据。